週邊景點

淡水無極天元宮
  天元宮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水源里(原水梘頭),距淡水市區約五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地處大屯山脈西北方低山區地帶,依山面海。
  正殿供奉無極老祖,主神為玉皇大帝並旁祀諸位仙佛。每逢星期假日,遠近信眾前往進香,川流不息,為北台灣新興宗教聖地。
  該宮於民國六十年,由黃阿寬、汪萬癸、汪楊玉英、楊清標、李克熙、高玉霞、何振源、王諸回等八位(上八元)負責籌建。並依神明指示開鑿「八八龍池井」。民國七十四年落成。
  天元宮中的櫻花是在1970年代左右,由上百名志工親手栽種,目前總數約有100多株,並仍持續栽種中。品種為台灣原生種山櫻花接上日本吉野櫻,因此在同株櫻花樹上可看見兩種不同的櫻花,粉紅、嫩白等顏色在園區內盛開,結合了兩種櫻花的特色,形成優美景觀。
宮址:新北市淡水區水源里北新路三段36號

漁人碼頭
  淡水漁人碼頭現址為新北市淡水區觀海路201號,位於淡水區淡水河出海口右岸,東有綿延的大屯山脈,西邊則隔著淡水河與觀音山相望,近年台北捷運淡水線通車後,大量參訪人潮湧進。漁人碼頭舊名淡水第二漁港,完成於民國76年,近年在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與新北市政府的聯合推動下,將漁港功能多元化,讓漁人碼頭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兼具遊憩功能的港區公園。
  淡水漁人碼頭是台灣西北部海岸自桃園竹圍漁港,至台北縣萬里漁港間之重要避風港及漁業基地。而淡江夕照更是名列台灣八景之一,淡水暮色曾經留下多少詩情與畫意,「流浪到淡水」更是人人琅琅上口。淡水是台灣早期開發的地區,往昔貨物靠船運的時期,造就了淡水的繁榮。
  漁人碼頭為一浮動碼頭,有別於傳統結構的固定碼頭,可隨海水漲退潮而上下浮動,可同時容納150艘漁船停泊,相當壯觀。沿防波堤架高舖設的原木棧道,長約320公尺,是眺望海景與落日的絶佳場地。白色風帆造型的人行跨海大橋是漁人碼頭的招牌地標,全長165公尺,橫跨港區,連接木棧道與觀光漁市,入夜後橋身會變換五彩燈光,呈現另外一種優美風情。這裡也有新北市唯一經政府許可的民營遊艇,乘船遊「藍色公路」,已為今日許多民眾的新興旅遊路線。為了充分發揮漁人碼頭的遊憩功能與振興地方文藝,新北市府團隊也在此舉辦了不少文化活動,諸如漁人碼頭藝術市集、水岸文化音樂祭等。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觀海路201號

紅毛城
  紅毛城位在淡水文化里中正路28巷1號,為淡水著名的文化古蹟、古蹟類別為衙署,不但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同時也是內政部於1983年12月28日公告指定的國家一級古蹟。目前管理使用單位為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該城最早是在西元1628年由西班牙人所建,當時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入據淡水並於河口北岸山丘上建一礮臺,稱聖多明哥城(或稱聖多明哥堡)。1642年,荷蘭人北上擊敗西班牙人,聖多明哥城遭到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新建造一座更為堅固的聖安東尼奧城(或稱安東尼堡),因為當時台灣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因此也俗稱此城為紅毛城。
地址:新北市淡水文化里中正路28巷1號

小白宮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位在淡水真理街15號,俗稱小白宮。臺灣洋關之設,源於1858年(清咸豐8年)清朝在英法聯軍時戰敗後與英、法分別簽訂「天津條約」,被迫將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1860年(咸豐10)天津條約(1858年簽訂,1860年互換)之後,英國首任駐臺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於1861年7月(咸豐11年6月)抵臺勘查通商港口的情況,因臺灣府城海口淤滯、船隻難停泊不適合做為通商港口,最後議定滬尾作為通商碼頭,率先談妥在淡水開港事宜,海關業務主要是徵收進出口船隻裝載貨物的稅款,同時擔任償還列強賠款、外債擔保的角色。而後1862年(清同治元年)6月22日,在滬尾設洋關正式開市徵稅,洋關亦正式設立,並興建海關官邸提供稅關長、秘書(書記)及其他海關官員居住。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因有着白色牆體而被當地居民暱稱為「小白宮」,周邊環境優雅,面向淡水河,遠眺觀音山,與其旁基督教長老會所屬之馬偕故居形成一淡水獨特的洋式建築風格,另外,淡水小白宮庭園中的雞蛋花歷史悠久,生命力旺盛,公告列管為「珍貴樹木」,在開花期的夏秋間也吸引許多遊客賞花。
地址:淡水真理街15號
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週六、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免費參觀。

資料整理來源:維基百科

富群休閒農園

0
網頁設計